1.12.2011

夢幻女孩

image

以前我就有聽說寶塚歌劇團,其特色是劇團的演員全都是女性,即使是男角也由女性反串,開創至今,居然也以女性劇迷為多,而飾演男役的演員更是備受愛慕。我就很好奇寶塚劇團的魅力是什麼,為什麼女性即使是異性戀甚至已經結婚生子,也仍然會被舞台上的女性所吸引。


片中訪問了幾位劇迷,她們提到現實中是不會有這樣帥氣又溫柔的男性存在,真實世界的男性是骯髒、粗俗甚至是有點臭的,但在寶塚劇團卻可以得到理想中的白馬王子。這說起來也有點吊詭,在電影裡的表演片段,我們看到這些男役的舉止行為顯得很有男子氣概,但其實是相當"大男人"的,她們梳著油頭,穿墊肩的西裝,花花公子般帥氣又帶點痞痞的笑容;而女役就長髮飄逸穿著優雅的洋裝,或者性感的禮服,表現起來也柔順許多。所以這樣看來,即使男性角色由女性飾演,展現出來的性別意識形態反而更加傳統、更加刻板。在拍到彩排畫面的時候,舞蹈老師或者導演反而也以男性居多,寶塚劇團的創辦者也是男性,於是我發現這樣的反串,並不是女性對自身性別的發聲,其實內在仍舊受制於男性之下。

而劇碼與多數羅曼蒂克的故事一樣,最後男主角會對女主角深深的告白,將她擁入懷裡,這樣完美的浪漫結局,在少女漫畫或者言情小說(不論中外皆然,我就覺得珍奧斯汀的小說重點就在女孩能否找到好歸宿),都是令許多女孩甚至是女人所響往的,但為什麼女性最後就是要以步入家庭為目標呢?片中一開始即是某位男役因為規定的年齡到了所以要退休,她風光地接受媒體的採訪,提到父親對於孩子要回到女兒身的感想。而之後影片也有到某位團員的家中拜訪,那位團員的父親在言談中依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嫁作人婦。於是我們發現,有的女孩被家人送進寶塚劇團,接受學校每天嚴格的規定管束,目的不僅僅是想讓女兒變得更堅強,而在於受了這些訓練之後,往後也能咬緊牙關面對困境,學會忍耐,於是離開了劇團以後能夠成為丈夫的好太太。

基於個人未來規劃離開寶塚劇團的成員不在少數,現在日本演藝圈還有許多女星是寶塚出身,例如涼風真世、黑木瞳以及天海祐希都佔有一席之地,特別是此片後來擔任男角的真矢みき,退役後到現在也還活躍於電視圈中。但早期有許多成員都是因為結婚或者準備結婚而退團。在日本,超過三十歲還未嫁的女人被稱為敗犬;為了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,積極參與相親、聯誼的"婚活"也相當盛行。其實不論哪地,過了某個歲數還沒結婚的女人都有些含有貶意的辭彙來形容她們,譬如「老處女」、「剩女」而英語裡也有個詞把這類女性稱為Spinster,這是因為19世紀的歐洲未婚女性經常在家中紡紗(spinning)資料來自維基百科。由此可見,多數社會看待女性結婚的觀點是沒有結婚好像就沒有人要,就表示這個女人沒有價值。這當然有點岔題,但由此可以看出,即使女兒進去寶塚劇團之後成為明星男角,到最後還是要嫁人,甚至是因為曾經扮演過男人,而能更了解男人的心情,如此一來便可以成為一個體貼丈夫的好妻子。其實舊有的社會觀並不因為女性的反串而被打破,透過顯著的性別劃分裝扮和表演,反而更加流露出來。

迷戀寶塚劇團的女性認為由女人反串的男角別具魅力,是理想中的白馬王子,但其實這些印象更顯出某種程度的大男人主義,以及日本社會依舊傳統的觀念。這部紀錄片誠如老師所說,少了許多團員之間的互動,從中我看不到什麼顯著的觀點,議題似乎也著墨的不夠深入。但能夠一窺寶塚劇團背後的嚴苛訓練,對我來說也算是一部有趣的紀錄片。

1 則留言:

  1. 曾經在台灣風靡一時的歌仔戲也是如此

    回覆刪除